与北生所邵峰院士座谈

12月18日,我们有幸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老师座谈。邵峰老师在病原细菌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响应感染的机制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并于去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在这次活动中,邵峰老师分享了自己科研生涯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以及自己研究方向的演变历程,令我们收益匪浅。

邵老师把自己的秘诀归于叛逆、进取和理性这三个看似冲突实而相辅相成的性格特征。这三点在他一次次的人生选择以及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从小县城考入北大,从本科的化学专业转向生物领域,辛勤工作同时扩大视野,受研究生导师支持出国留学,在国外凭借自己的付出和在国内研究生阶段的积淀提前毕业,博后因跟风而“一事无成的错误”,回国后确立和不断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的卓越成绩等等。

邵老师告诉我们,提前成功在科研生涯中一定是个坏事,这样注意力全在成绩上,干什么事情都会特别着急,因为成功过所以害怕失败,最后蹉跎岁月。研究的动力,确实有一项工作顺利完成后的excitement;但最重要的并不是成果如何,而是当时能让自己坚持做下去的兴趣、享受探究过程的心、以及把自己想法不断变成现实的动手能力。与所有职业一样,科研也须敬业,这样才能一步步迈过每个课题中的两三个“坎”。

另外,就科研方向的选择,邵老师建议我们不要跟风或躺在自己功劳簿上,或者过早缩小和决定范围。研究一个问题需要专注,但同时“Don’t repeat yourself”。邵老师从开始的结构生物学,到生化,再到分子、细胞和个体层面,具体问题从内毒素作用机制到病原生物与机体细胞的相互作用,再到机体细胞本身对病原生物的响应途径,在每个层面都做出了精彩的工作。从此也可看出,邵老师属于那种围着一个大问题上下而求索的那种科学家,而不是守着“一技之长”用相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另一种科学家。这点对我们很有启迪。

之后邵老师就我们提出的一些有关研究课题细节,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问题,与我们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