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谢恒义-特拉维夫大学

交换心得

谢恒义 2011012262

                今年暑假,我参与了学堂班组织的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交换项目,到犹太人老师的实验室进行观察体验。犹太人作为一个在科学界有过重要许多贡献的民族,是什么素质让他们能做出如此丰功伟绩?那些值得我们学习,而哪些是我们比他们优势的地方?抱着这样的问题,我到以色列进行了为期八周的交换生活。

                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随和的氛围。我去的那个实验室,是一个使用细胞摄影技术回答科学问题的实验室,与我在国内的实验室采用的技术是相同的,也都是需要以细胞系作为试验的平台。在最基础的实验操作,即培养细胞系的过程中,以色列的实验室所采取的态度与国内有很大差别。以色列的实验室有做出许多在国人看来可能“很不专业”的做法,比如超净台的使用非常随意,移液枪从超净台外面拿进去而不是一直放在超净台内,培养基的瓶子以及其他耗材也是从外拿进,而且几乎全都不喷撒酒精消毒。反观国内,我们实验室的细胞间里,由于长期滥用酒精消毒,一直弥漫着浓浓的酒精的味道,甚至让老师总担心会不会超净间由于酒精蒸汽过多突然就炸掉。可是结果是,消毒强的和消毒弱的,都能正常的培植出不被杂菌污染的细胞系。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其实这句话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毕竟什么小节都不去考虑是不行的,但是该考虑什么,什么不用考虑,古话没有讲。正是了解原理,思考细节,决定要去考虑什么而不去考虑什么,才是精髓所在。一味在意每个细节,过分紧张,空气中过高的酒精浓度甚至可能会对细胞系的健康造成影响,矫枉过正。

                我还见识到了犹太人规律而高效的生活方式。在实验室中,所有成员的工作时间都是一周五天,朝九晚五,大家都习惯每天做好之后几天的实验计划,而且特别珍惜在实验室中的时间。有时即便防空警报响了,也会先做完手头的实验操作再去防空洞。对于我所见到的犹太人来说,在实验室中查邮箱、看新闻都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吃饭也是带着盒饭在实验室吃。但是在中国,查邮箱看新闻的现象却常常有,甚至吃饭花去的时间都长好多。其实中国人的工作量绝对不会输给犹太人,毕竟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是不珍惜工作时间,战线拉得太长,使自己得不到充分休息,同时也可能导致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这可能是使得中国人做实验又累又难以得出新奇的成果的原因。

                犹太人老师是让我觉得最值得赞赏的。在我工作的期间,我基本每隔一天就能跟他交流一次,展示我近期工作的结果。这让我觉得很受重视,工作很有动力,而且应更容易得到老师的真传。其实这跟实验室规模非常小这个特点脱不了关系。实验室的正式成员只有5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老师充分的关怀和教导。另外更让我感慨的是,犹太人的老师更是确确实实是为了兴趣在做科研的。每当我得出什么结果,其中有什么新奇的现象,老师总是很看重这些蛛丝马迹,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可能的假说让我去进一步验证。或者我有什么和预期不符的结论,老师也从来没有任何挑数据的做法,而是带领着我一起认真地思考分析,尝试更换体系等验证或者解决问题,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态度非常认真,丝毫不含草率或者急功近利的表现。这也许应该归功于特拉维夫大学“不退休不招新”的政策,听说,除非主动退休,那些老教授几乎没有竞争压力,这使得特拉维夫大学有很踏实的科研氛围。不过我也并不敢断言特拉维夫大学的氛围是强于清华大学的,只是由于在小实验室中,我跟以色列老师的接触十分密切,我更容易感受到老师那颗热爱科学的心。

                勤于思考,高效工作,保持一颗热爱科研的心不被压力所迫。我会将我在以色列学到的精神带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