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谭翔天-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暑期科研项目个人总结

生12

谭翔天

2011012300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暑期科研项目,项目为期9周,我在整个过程中感受颇多也获益良多。

工作短时而高效

短时而高效,这是在工作方式上美国的实验室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首先,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不长,朝九晚五,一般的实验室在晚上和周末很少会看到有人工作;但是,在工作时间他们的效率却很高,每个人要么在忙碌地做实验,要么就是在电脑前面整理和处理数据,偶尔互相闲聊的内容也是正在进行的课题或者最近的某项成果,中午只是很简单地吃完从家里带来的午餐,稍事休息便又投入工作,没有午休。在晚上和周末他们一般会呆在家里陪陪家人,或者外出游玩。

这种工作方式与国内有些或者大部分实验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国内,很多人会呆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回,还有些人好像总是在忙活着什么实验,但是他们的真正产出并不一定有多少。科研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时间”的付出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回报,一天到晚的埋头干活却不动脑想思考其中的原理和问题,也一定不会搞出名堂。但国内为何会形成这样一种风气,仔细想来可能还是因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考验,总是要求人付出时间和勤奋苦学,却没有强调高效和思考的重要性。但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高效工作和思考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崇尚的工作方式。

恬静的校园

    芝加哥大学与清华有着同样的美丽的校园,哥特式的建筑和大片草地的搭配让人心绪平静,在校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松鼠或者一些奇怪的鸟类。每到午后,在校园中央的花园里会有三两个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乘凉,傍晚时分,洛克菲勒教堂会响起钟声。我想一个纯净纯粹的理学学府应该是这样,就像清华老校区近春园的周边,没有扎眼的军装和震天的口号,那些本不应该出现在校园里面。

最大的差距在于人才

我一直想要知道国内科研与美国到底还差在哪儿,这次美国之行我想我也多少得到了一部分答案。之前早就已经对国内硬件条件的优越有所耳闻,去到那边一看,果真是如此。他们所用的PCR仪已经是我们这边教学所用甚至教学都不会在用的老式PCR仪,他们的胶盒总是残缺,Bio-Rad成像仪他们甚至要一层楼的实验室共用一台,qPCR仪也远远不及我们所用的酷炫。在硬件上我们已经领先这么多,那我们跟他们的差距到底在哪呢?

我想主要还是人才的差距。我在那边曾与两个一年级博士生有过接触,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感觉他们对整个科研领域的把握以及对科研的兴趣相比国内学生是高出一大截的,他们可以轻易的说出最近在各大期刊上发表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成果,他们也可以与站着你谈论某个问题谈论一个小时,并且与我之前的印象不同的是,他们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差,数理的基本原理都烂熟于心,一些繁琐的生物学细节也都能掌握,这让我这个还有一年就要成为研究生的学生自惭形秽,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内外科研能力的真正差距也许就在于人才,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家之后,他们总体的科研能力一定会非常强。

所以我认为,要让我们国内的科研真正上升一个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一定要想办法让至少一部分最聪明的年轻人来投身科研,如此才能渐渐摆脱人才完全由国外培养的困境,真正成为科研强国。

严重的种族问题

芝加哥是著名的黑人聚居地,黑人人口比例高达38.6%,在那里,我也深刻感受到美国这个所谓民主平等的国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芝加哥除了市区以及芝加哥大学等特殊区域外,其他地方都是黑人区,也是出名的治安极差的黑帮区域。我又一次曾坐公交车穿过黑人区,那里的景象我估计很长时间都难以忘记,即使在白天,那里也是门窗紧闭,有的甚至用木板或铁板封住,街道和房屋破败,大街上很少看到有人,偶尔出现三五个,也是光着膀子的长头发黑人,让人心中生畏。而白人或其他如亚裔居民则一般住在环境优美的别墅区或者高级公寓里面,而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又少有黑人的身影。

在食堂做饭的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从业者几乎没有白人,在食堂做饭和开车的是黑人,打扫宿舍的是墨西哥人以及南美有色人种,而芝加哥大学这个所谓的贵族学校黑人学生的比例也是低的可怜,他们没有机会接收到好的教育,也难怪他们大部分是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或者沦为黑帮。我想在民权运动已经减弱了三四十年的今天,其实在美国弱势群体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本质性的改变,种族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我在这个暑假中还结识了一群来自清华、北大和香港科技大学的非常好的朋友,以及非常热心的芝加哥大学的老师。与他们的接触使我得到了许多科研上和生活上的灵感。这次的暑期实习也让我做了研究生出国深造的打算,我打算如果可能的话继续往系统生物学方向去追寻。

最后感谢学堂班给我们提供这次赴芝加哥大学做暑期实习的机会并且对我们提供全额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