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杨-芝加哥大学

今年暑假,在学堂班的支持下我参加了芝加哥大学暑期研修项目,并在Erin Adams教授实验室开展了一段为期九周的科研训练。

我的暑期研修导师Erin是一位优秀的分子免疫学家,她的课题组通过蛋白结构解析和细胞功能研究手段对于非经典免疫细胞包括γδ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粘膜相关不变T淋巴细胞等的免疫识别和抗原呈递功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的暑研课题也是围绕着非经典免疫细胞的分子免疫学研究展开的。我在实验室一名博士生的带领下开展有关于非经典抗原呈递分子-抗原呈递伴侣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利用昆虫细胞和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大规模表达蛋白,并用镍柱亲和层析和快速纯化液相层析纯化蛋白,最终利用生物物理技术,比如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来表征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动力学特性。


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设计实验时对于实验背景应当尽可能的多了解——生物学见解越深刻,对照设置约合理,实验设计越严谨,也更容易找错误:在课题中有一种蛋白非常不稳定,极容易形成二聚体甚至多聚体而从缓冲液中析出,使得其单体纯化非常不便,而后师兄提出了加入一类能够被该蛋白在胞内天然结合并呈递的小分子的策略,推测其能嵌入该蛋白的抗原呈递口袋并封闭该蛋白的某活性位点,效果竟然出其意料的好。这一段九周的课题不但让我对于免疫识别和抗原呈递调控有了深入了解,也真切感受到利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手段解析免疫学过程的魅力;免疫学范畴之广、之深,更加让我坚定想要开展免疫学研究。

我也非常享受Erin实验室的科学交流氛围,在组会上讨论文献和实验数据的氛围非常开放,平日有任何问题实验室成员都非常乐意解答。有意思的是,Erin实验室除了常规的Journal Club和Data club以外,每周还会有一个用于训练科学传播和沟通的固定时间:在电梯中碰到自己研究领域的行家,如何利用短短的几十秒来介绍自己和课题?如何向你的没有任何生物学背景、反转基因的家人推广转基因食品和使用到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除了学术,Erin非常注重实验室的“家”的氛围的培养,正是这份归属感,我和实验室成员至今仍有非常频繁的联系,他们对于我的研究生申请也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帮我不厌其烦地修改申请材料,让我获益匪浅。

除了提供优质的科研氛围,芝加哥大学暑期研修项目的另一亮点是实验室以外的丰富的活动和讲座,包括每周两次学术讲座、与招生委员会和学生组织的交流会、与芝加哥大学中国教授的座谈、访问西北大学、模拟面试环节。尽管平日课题节奏紧凑,这些活动并没有增加我们的负担。每周两次的学术讲座让我第一次了解到蝴蝶迁移行为的分子进化或者灵长类决策行为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范式;我也有幸与芝大优秀的免疫学家交流,既能够和他们联系讲述我的暑期课题,也向他们咨询作为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的策略,收获良多。

回到清华,我总是会回想起那些炎炎夏日,穿过古老的校园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与一群聪明而善良的人打交道,在实验室摆弄着瓶瓶罐罐,享受着做科研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