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帆-芝加哥大学

今年暑假,在学堂班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芝加哥大学暑期研修项目,在David Freedman 教授实验室开展了一段为期九周的科研训练。


Freedman实验室以恒河猴为模式生物研究,探究lateral intrapatietal cortex(LIP)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的行为范式是motion discrimination task 和 motion categorization task。我在实验室一位博士后师兄的带领下探究抑制LIP后猴子在决策任务中的精度以及反应时间的变化。日常的工作是从猴房抓来猴子后将其固定在猴椅上,放进一套行为学装置,猴子每天能做1000-2000个trial的任务。接下来就是用MATLAB统计分析猴子的行为学数据,比较各个condition下的精度和反应时间。后期也做了一些电生理的记录,检测LIP的神经元在进行行为学任务时的电生理活动。


由于每个博士生和博后只有1-2只猴子,而且猴子实验的周期较长,因此在湿实验部分我只能做一个完整实验的一部分。在科研技能上提升较多的是用MATLAB处理复杂文件和数据结构的能力,以及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与建模的能力。我在清华的实验室做的也是神经生物学相关的研究,以小鼠为模式生物。因此,我在这两个月最大的收获是系统的了解了小鼠和猴这两个模式生物各自的利弊,以及两种模式生物的研究方法能给各自领域带来的行为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借鉴。


和清华相比,国外实验室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实验室里非常平等。每天中午,老板与学生都会聚在一起吃饭,或讨论课题进展,或讨论政治经济生活琐事。有时其他实验室或者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会加入进来, 氛围十分轻松。在互相称呼时,无论是老师还是比较资深的博后,大家都是直呼其名,没有什么拘束。另一个是他们朝九晚五的工作安排,我们实验室每个实验相对独立,所以可以比较好地控制工作时间。在实验室的时候大家都会专心工作,基本上不会做私人的事情,效率较高,晚上5、6点也基本就结束实验回家了。实验室的构成也非常多样化,不仅体现在成员来自各个国家,也体现在学术背景的不同。实验室的一位博士生本科阶段学的是心理,也有一位芝大物理系的本科生整个暑假都在实验室工作,与一位博后一起合作构建人工神经网络。


除了在实验室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外,芝加哥大学暑期研修项目的另一亮点是实验室以外的丰富的活动和讲座。每周会有1-2次的faculty presentation和相关文献的讨论,能让我们了解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在项目开始前会有一个research proposal的报告,项目中期和结题的时候都要进行一次课题报告,很好地锻炼了我们做presentation,尤其是向general audience介绍课题的能力。项目很好地向我们介绍了博士生申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除了有一场芝大生物招生项目负责人的介绍外,我们也参观了西北大学,听取了他们的项目介绍。在8月底,我们每个人还得到了与3-5位自己感兴趣的教授进行one-to-one pre-interview的机会,得到了宝贵的锻炼和各种实用的申请建议。总之,这是一个组织有序、管理严格的暑期项目,让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