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齐-哈佛大学

今年暑假,我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Shih教授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暑研。William的实验室分为两个部分,分属于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Wyss institute,我的实验主要集中在Wyss研究所。

Wyss研究所全名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是基于Hansjörg Wyss给哈佛大学的捐款而建立的研究所。这里的科研氛围浓郁,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是世界一流的转化科学研究所。我在清华的导师魏迪明老师就曾是Wyss研究所的博士后。

实验室规划方面,Wyss和清华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同属于一个研究所,这里的实验室整体是连通的,不同的实验室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大量仪器设备属于共享资源。我在Wyss接受了十分系统的培训,从入门的orientation到具体的仪器培训,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通过wiki进行预约和交流;每一个共享仪器上都会贴有使用指南,以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取得仪器使用的指导。这一切都依赖于Wyss强大的科研支持系统,除了一线的研究员以外,有许多技术人员专门提供实验室的仪器管理,资源配置等后勤工作。

在我和这些技术员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告诉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来为大家服务,减轻研究者们在科研以外的压力。他们非常乐于提供帮助,因为“That’s why we are here.”这样全面、专业的后勤研究员让一线的科研人员可以专注推进实验进展,更加轻松地面对自己的科研。相比之下,清华有仪器共享平台的支持,也经常组织各种仪器的专业培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支持。以我们实验室为例,每个仪器上都贴有相应的负责人信息,可以寻求培训指导。

除了自身过硬的科研水平以外,Wyss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宣传。丰富多彩的科技图片,深入浅出的技术原理视频,还有知名教授的科学介绍,在Wyss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研究所内的墙上装饰着前沿研究成果的精美照片。“show us your science”就是Wyss研究所的一个科技照片大赛活动,面向所有成员收集他们在研究中获得的照片。清华大学医学院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并且在大厅展示入围的照片,那些精彩的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Wyss所有的会议室用的都是玻璃门,因此我经常能够看到不同的小组在会议室内讨论各类问题。这里的人都很高兴与人交流自己的研究内容,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灵感的火花。在咖啡厅、走廊上、餐桌边……处处都能看到有人在讨论问题,或许一些重要的突破就诞生于这一次次的讨论之中。清华的医学科学楼也提供了很多自由讨论场所,这些公共区域的存在对促进交流必不可少。

因为我的部分实验在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DFCI)的实验室进行,所以我也拿到了DFCI的门卡。和J1访问学者的流程不同的是,这里采用的是聘用机制,我提供了自己的学历证明(用的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证明),签署了很多入职协议,还进行了疫苗补注射。因为是医院附属的研究机构,这里的入职培训中强调了更多安全问题,有专门的线下安全培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因为DFCI是癌症研究所,所以十分强调病人的隐私。在培训中格外强调:员工不能轻易暴露自己是DFCI成员,尤其是与病人联系的过程中,不能在电话里这样自我介绍,以免非本人接听电话时泄露病人的隐私。这些细心的考虑或许是失败经历后的改进,但是给了我很重要的提示,医院的工作人员要从全方位为病人考虑。

DFCI的人事部门有一句话,“We are willing to train you!”也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在新环境中往往所知甚少,这个时候就需要接受培训,来获取新的知识。国内的教育很少表达出这种热情,其实这种积极培训新人的态度可以让新人更快地融入环境,尽早产出成果,可以带来良性的循环,值得我们学习。

在此我想感谢哈佛大学Prof. William ShihDr. Claire (Yang) Zeng的悉心指导;感谢学堂计划提供的暑研经费支持;感谢清华大学魏迪明老师的推荐,让我获得这次暑研的机会;最后感谢我的室友李祉怡在波士顿两个月的陪伴和照料,希望她能够申请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