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妍枫-芝加哥大学
暑假我在芝加哥大学的Stephen Kron教授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暑期科研。Steve实验室与绝大多数国内实验室截然不同,甚至在芝大的实验室中也算是比较有个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要求。虽然Steve不会对于接触科研不久的本科生甚至低年级博士生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但是他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题,用小师姐的话说,当她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I had nothing but title of my project”。但与一些完全放养的实验室又不同的是,当需要帮助和指导的时候,几乎随时可以在办公室找到Steve,并且他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与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导师。同时他关心的不仅是学生的科研产出,也会给予学生其他方面的帮助,比如说他给了我很多关于申请方面的宝贵建议。刚进入他的实验室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只要肯下功夫,这样的环境可以充分激发潜能。
这里很多实验室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会尽量避免加班,比如我们实验室大部分人的工作作息都是朝九晚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量会小很多,相反他们工作时的效率非常高,而其他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比如下班后去健身房,周末出游。个人认为这种劳逸结合的工作模式和高效率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这里的老师同学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帮助。比如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任何问题,只要去寻求帮助,即使对方不是很确定,也会告诉我谁可以提供更多帮助;比如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会有师兄师姐帮助分析问题改进方案,也会在我感到沮丧的时候热情地鼓励我,而丝毫不会让我感到因为实验结果太糟糕而带来的窘迫,这也使得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比如去找导师分析结果的时候,无论多简单的结果、多白痴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并且会照顾到我的英语水平;再比如当我想要修改一个ImageJ插件的时候,我向开设workshop的老师发邮件求助,即使她根本不知道我是谁,还是给我回复了许多次邮件,将她写好的一小段代码发给我,最终帮助我解决了问题……虽然很多都是小事,却也经常让我感到惊喜和感动。
结束在芝加哥的两个月之后,我才明白,暑研之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封推荐信,更不仅仅在于那个课题,而是让我体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科研模式,一种新奇的校园环境,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在实验室做过的选择和尝试,更理智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更有规划地度过今后在科研工作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