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班同学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论坛

2016-11-09

    2016年11月5日、6日,学堂班同学参加了2016年清华-拜尔“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会人员是生命学院 2016 级博士新生及部分其他年级博士生,生命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医学院、化学系部分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生命学院现任院长王宏伟教授致开幕辞,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于北京大学任职的邓兴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大华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在本次论坛上,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及化学系的二十几位博士生,以及三字班学堂班成员邹心之、王立元就自己实验室研究工作进行了展示报告,学堂班同学在报告后的提问环节以及场下的讨论中均表现活跃。     此外,三字班的学堂班同学以及代表生命学院参加今年iGem竞赛的团队(大多数为学堂班成员)还通过墙报形式展... MORE
2016秋季学期第一次Journal Club

2016-10-26

      10月22日,学堂班同学展开了本学期的第一次Journal Club活动,讨论了2015年1月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Expansion microscopy,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光学显微镜由于衍射极限的限制,分辨率很难达到0.2微米以下的水平,这大大限制了光学显微镜在科研领域的使用。近年来,基于不同成像原理的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大量涌现,例如STED、PALM、STORM等,但这些技术也有着自身的缺陷(样品制备复杂、荧光素易淬灭等)。而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将样品用带有荧光素的抗体特异性标记后用高分子凝胶包埋,将荧光素分子与凝胶分子交联后降解掉样品本身,再利用凝胶吸水膨胀的特性,将原本距离小于显微镜分辨率的荧光素分子拉开,从而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作为一片偏向技术领域的... MORE
四字班第二次学术沙龙

2016-10-16

      记忆的形成、储存、提取机制是神经科学与脑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百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对的脑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的理解大大深入,但对于记忆本身的形成过程、编码方式等科学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10月15日,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的四字班同学,以记忆形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主题主持了四字班的第二次学术沙龙,引发了同学与老师们的热烈讨论。       四字班的同学们从这一领域的研究背景开始,由研究史上著名的病例H.M.(Henry Molaison)引入不同类型记忆在脑中的储存方式的不同,以及Engram cell、LTP等细胞、分子水平学说在阐释记忆形成机制这一研究领域内的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记忆形成、储存机制的研究具有这极大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 MORE
2016秋季午餐会

2016-10-11

10月1日,生命学院学堂班再次于生物新馆会议室进行了午餐会活动,近三十位学堂班同学参与。本次午餐会由三字班的林祖迪和谭振宇主讲,题目分别是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Studying Connectome at Nanometer Resolution 和 Construct Complex DNA Nanostructure with Mao Motif。 两个报告都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林祖迪同学的报告内容与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识别图像有关,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获得脑组织的高分辨图像并三维重构出立体结构,再利用新型的网络结构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识别已获得图样中的突触棘突(synaptic spine)结构,代替以往人工识别,更为高效、迅速地获得大量数据。谭震宇同学主讲的内容则是利用特殊DNA序列的立体结构搭建特殊结构大分子复合物。此外,他还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暑期学校中所做的有关利用相位板改进电镜成像效果的课题。三字班、四字班以及新加入学堂班的五、六字班的同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