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学期第1次学术沙龙

本次学术沙龙由零字班同学负责,主题为双向情感障碍。

首先由徐菲和李可兴同学简要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历史发现与流行现状。双相情感障碍早在1854年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定义在接下来的百年间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幼儿与老人,具有严重的社会与经济影响。该疾病的主要表现为躁狂与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目前尚无高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接着,杨健藩和王昊睿同学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最为典型的表现是躁狂,具体体现为情绪波动明显,危险的想法或行为增加,睡眠需求减少,影响社交和工作能力等等。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也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症状,人们也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随后,宋子廓、张驰和杨粤轩同学为我们带来了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的介绍。通过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分析,人们发现了一些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具有较强关联的基因,如Syt7等。此外,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与神经层面的因素也息息相关。神经系统的变化在BD患者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包括多巴胺/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的改变、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压力增大、炎症过程的增加、神经营养因子释放的减少等等。

接下来,王纳川和童予阳同学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方法。BD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临床现象学,遵循一套综合评估流程,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到症状评定。此外也有一些正处于开发之中的新型诊断方法,例如RMS(Novel Screeners)、生物标记物(Biomarker)等等。

闫洁和张栩月同学紧接着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经典的临床治疗措施包括服用碳酸锂、抗癫痫药物,以及电休克治疗等等。还有一些比较创新和前沿的治疗方法正处于开发与尝试之中,例如调节肠道菌群状态以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降低患者多巴胺水平,调节昼夜节律性、传统中医药治疗等等。

最后,吴亦乐与贾宏哲同学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提问和充分的交流。




(感谢张霁辰同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