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生所邵峰院士座谈

2016-12-22

12月18日,我们有幸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老师座谈。邵峰老师在病原细菌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响应感染的机制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并于去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在这次活动中,邵峰老师分享了自己科研生涯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以及自己研究方向的演变历程,令我们收益匪浅。 邵老师把自己的秘诀归于叛逆、进取和理性这三个看似冲突实而相辅相成的性格特征。这三点在他一次次的人生选择以及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从小县城考入北大,从本科的化学专业转向生物领域,辛勤工作同时扩大视野,受研究生导师支持出国留学,在国外凭借自己的付出和在国内研究生阶段的积淀提前毕业,博后因跟风而“一事无成的错误”,回国后确立和不断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的卓越成绩等等。 邵老师告诉我们,提前成功在科研生涯中一定是个坏事,这样注意力全在成绩上,干什么事情都会特别着急,因为成功过所以害怕失败... MORE
生命学院高宁老师讲座

2016-12-11

    12月10日,我们有幸请到我们生命学院的高宁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Ribosome at Work的精彩报告。高宁老师运用冷冻电镜技术,在研究核糖体蛋白复合物结构和功能中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新发现。本次报告与上次李雪明老师的冷冻电镜基本原理的报告相得益彰,为我们带来了富于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知。     核糖体,作为横跨三界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分子机器,它的结构和功能,与现在大热的许多前沿课题不同,有很久远的研究历史。学堂班的我们,也在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学到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在很久之前就被研究透彻,不是那么“fancy”的类目。高宁老师用事实纠正了我们的,同时也是很多生物学研究者心中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就算对这一最基本的生物问题,我们也对很多细节缺乏认识,以至于很多地方满足于模糊的印象;而且,其中许多机制,与类似RNA剪接等系统一样,充满变数,也... MORE
2016秋季学期第二次Journal Club

2016-12-04

12月3日,学堂班同学展开了本学期的第二次Journal Club活动。本次的话题是今年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一篇颇有趣味的工作——通过拟南芥茎秆传导的微弱光会在根部激活phyB触发的光响应。 之前从事植物研究的科学家已经深入研究了光对于植物茎的形态建成的作用,并且由此普遍认为根部对光的响应是通过上部感光后运输下来的信号分子直接或间接所致。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们通过实验发现茎秆感光会在根部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且通过RT-PCR、突变株与对照株茎与根的调换“嫁接”以及人为在黑暗状态施加可能导致phyB激活的激素(以排除信号分子向下运输导致现象的可能)证明了确实是茎秆导光在根部被phyB感受入核,并通过稳定HY5等而产生的效应。至于生理意义,作者发现这与根的向地性有关,并和根对氮等养分的吸收有潜在联系。 在之后的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现象的发现和研究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有很多时候做科... MORE
2016秋季第二次午餐会

2016-11-27

11月26日,学堂班二十余位同学在生物新馆407会议室举行了学术午餐会。这是同学们第三次自发组织这项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三位四字班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最近的课题方向和实验思路,二是前后同学们自由交流和讨论。 在分享开始前,大家一边用餐,一边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技术细节,例如做克隆、做表达的一些异常和对策等。 这次四字班同学贾泽然为大家介绍了微管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tubulin code)。他们实验室对这个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诸如修饰位点特意性,细胞水平的功能和胞内定位。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多谷氨酸修饰的tublin似乎也在cilia中发挥作用,接下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潜在的功能和实现机制。 四字班同学林麒荣和路瑶的工作恰好都与zika病毒相关。 林麒荣为大家介绍了背景、传播态势、与胎儿小头症的关联,以及这个病毒的基因组成、传播途径以及与黄热病毒属其他病毒的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