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学期第4次Journal Club
2022年6月4日下午,学堂班举办了本学期第4次Journal Club。本次讨论的文献题为” Mechanism of spindle pole organization and instability in human oocytes”,报告同学为黄若奕、范子维、王涛、孟昱、陈泳佐、黎宇乔和闫浩源。受到疫情影响,本次Journal Club采取了“同学线下-老师线上”的模式,杨扬、刘栋和葛亮三位老师参与了此次Journal Club的讨论。7名主讲人分为3组,为同学们带来这篇文献的具体介绍。
图1.文章标题与作者信息
首先,主讲人对人类卵母细胞中出现的纺锤体不稳定的现象进行介绍。在人类中约25%的卵子是带有过多或过少的染色体的非整倍体。这种非整倍体的卵子会使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唐氏综合症等遗传疾病。过去的研究发现,人类卵母细胞经常组装形成不稳定的多极纺锤体,这是染色体分离产生错误并使卵母细胞形成非整倍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探究了人类卵母细胞在缺失中心体的情况下组装纺锤极的机制。他们发现定位在微管minus ends的NUMA蛋白可以将动力蛋白(dynein)招募到微管minus end上。通过Trim-away等方法在蛋白水平上去除掉卵母细胞中的NUMA会使纺锤体极无法形成,产生失焦。
图2.NUMA对于卵母细胞纺锤体极有重要作用
接着,作者通过RNA干扰筛选,在缺少aMTOC(acentriolar microtubule-organizing centers)的小鼠中找到了一种马达蛋白KIFC1。KIFC1的缺乏会使卵母细胞纺锤极失焦,KIFC1蛋白在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卵母细胞里高度表达,但在人类卵母细胞中缺乏表达。通过去除猪、牛等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的KIFC1蛋白,研究者发现这些动物的卵母细胞也形成了非整倍体。另外,将纯化的KIFC1蛋白注射到人类卵母细胞内,可以稳定人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并大大减少染色体分离错误。这些结果说明缺乏KIFC1蛋白是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图3.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
在主讲人讲解结束后,在各位指导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于文献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和讨论。
(感谢闫浩源同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