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昱-英国剑桥

今年夏天,我在生命科学学堂班的支持下,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Ben Luisi实验室,开展了为期十一周的暑研。这一段时光虽然短暂,却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科研,还是在更为长远的生涯规划上,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次的暑研经历,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申请暑研,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国外学校和研究所的PI名单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兴趣的老板就已经很难了,而更难的是,发出去的好多邮件就仿佛石沉大海,回复的教授少之又少。正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Ben给了我回复,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聊天,他欣然答应我前去他的实验室进行三个月的科研。接下来就是办理出国的各项手续,但是不巧的是,五六月的北京疫情形势突然严峻,学校封校,签证中心也被迫关闭。无奈之下,我狠下决心,在学期尚未结束的时候请假离京,前往济南办理签证。在经历了漫长的六个星期的等待之后,我终于拿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英国签证,在七月二十六日登上了从上海前往伦敦的飞机。

    当我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冲击。希思罗机场大厅里,不同肤色的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被包围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以及被不同语言渲染的英语口音中,我愈发地领略到什么叫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不过当然,这份过于理想化的幻想迅速被机场专线铁轨起火和拉着一堆行李在没有电梯的地铁里迷路所带来的幻灭取代。经历了一番令人精疲力竭的旅程,我终于到了剑桥,并在同学的帮助下住进了他们学院的宿舍。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崭新的科研体验。我所研究的课题是ToxIN复合体,它是第一个被报导的Type III Toxin-antitoxin系统,是我的暑研导师和剑桥的另一个教授在2012年发表的。其中ToxN蛋白作为一种RNA内切酶,被认为在细菌抵抗噬菌体感染的机制中发挥着作用,但其机制一直未能得到探明。最近有报导称,cCMPcUMP在细菌的噬菌体免疫中扮演着第二信使的角色,而考虑到ToxN蛋白的结构以及它和共轭antitoxin ToxI的结合方式,我们预测ToxIN的机制可能与这两种小分子也有关系。于是,我便在Ben的亲自指导下,开始探究ToxIN和各种小分子的相互作用。除了传统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我还学习使用了mass photometer,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光的散射来直接测量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分子量的仪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和精确度;在Ben的安排下,我还接受了vitrobot的训练,第一次尝试自己制备冷冻电镜样品。

    在这一段科研生活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Ben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到实验室的前几个星期里,他每天都带我手把手做实验,热情地向我展示系里的各个设施,特别是第一次用mass photometer的时候,他先把整个生物物理仪器室里所有的机器都向我介绍了个遍(虽然我并不能完全听懂如此专业的物理化学知识);他还把我的工位安排在了他旁边,当我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可以随时和他讨论;此外,他还为我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许多建议,向我介绍了一些研究所和博士项目,并慷慨答应帮我写推荐信,这些都让我无比感激。实验室的各个师兄师姐也都十分热情,当我找不到试剂或者不确定实验该怎么做的时候,总能找得到人来帮忙,尤其是一个德国师兄Jonas,在Ben出去度假的一周里,他主动提出来指导我,和我一起设计实验,分析奇奇怪怪的实验结果,帮我省去了好多弯路。

    这里的学术氛围也带给了我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体验。Ben的实验室是没有例行的周期性组会的,大家遇到什么问题就走过来敲敲随时和他讨论,如果遇到觉得值得共同探讨的内容,或者是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的话,就给实验室的全体成员发一封邮件约一个seminar。至于我的课题,由于ToxIN是一个十年前的课题的重新探索,实验室里并没有别的学生在做相关的工作,就牵涉到了两个别的PI,一个是当时和Ben合作发现这个系统的教授George Salmond,另一个则是George当时的博士生Tim,他现在已经在杜伦大学开设自己的实验室了。我就被添加到了他们几个的email list中,在一封封被抄送的邮件中得以观察到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对于课题的思考,对于实验的设计思路,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段时间里,我也刚巧赶上了他们系的博士生论坛,每一位三年级博士生都要做pre展示自己的工作,而二年级学生则要做poster;借此契机,我得以了解到系里面不同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并且可以和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博士生交流科学见解。从和他们的聊天当中,我感觉剑桥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这边的学生大部分都对自己的工作和目标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我发现博士生之所以选择读博,基本上都是出于对科研的纯粹的热情,如果是不确定自己到底适合或者热爱的方向,他们会选择读硕士或者gap几年去工作或是做RA,这也启发了我很多。当然在科研之外,实验室的吃喝玩乐也不少:虽然由于签证原因,我错过了年度出游,但是我赶上了两位实验室成员的生日,每个人都会带一些食物和饮料过来一起庆祝;在我做了最终汇报后的在实验室的最后一晚,Ben邀请了大家一起去附近的一个酒吧,就着薯条喝啤酒,一直聊到深更半夜。

    这几个月的英国生活,也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忘的深度体验,对这里独特而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了亲身的了解。虽然刚到的时候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饮食方面,但是幸运的是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生活,我最终习惯了这边的饮食风格,不过也多亏了在英国的数量庞大的华人群体,当实在受不了黑暗料理的时候总能找到美食来抚慰我的中国胃。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环游英国,去了不少地方参观,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然非伦敦莫属:我去了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欣赏了交响乐,在大英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见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展品,甚至还经历了女王的去世,被前来白金汉宫向女王送别的民众的络绎不绝深深打动。我也参观了一些别的城市,每一座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无论是伯明翰的车水马龙,还是格拉斯哥的冷峻萧瑟,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正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十一个星期转瞬即逝,虽然现在已经回到国内一个月了,夏天里的那段英伦时光中的种种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毋庸置疑,这次暑研对我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让我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了在世界另一边的科研氛围和风土人情,更让我坚定了未来对于科研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希望在未来,我能够有机会再次前往英国,前往剑桥,和我在那里结识的良师益友们再次相见!


2022年11月于清华园

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Sanger building

摄于剑桥大学Downing College



和师兄师姐在告别晚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