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新加坡国立大学

我本次暑研去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NUSHanry Yu位于杨璐玲医学院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为体外干细胞肝脏生物芯片疾病模型的设计和药物筛选表征。

Hanry现在年纪比较大,今年还拿到了医学院颁发的long service medal,在新加坡的实验室和资源也比较多。但相应的,他实验室的风格如今会更加闲散舒适一些,不再那么追求每年要发多少paper或者要工作几个小时。他也很喜欢和每个人一对一的聊天,除了科研相关,也会给我的职业生涯提供建议,我觉得他是一位很值得终身成就奖的老师hhh 另外,他和他的研究生每周都要深入交流一次,所以尽管实验室总体风格比较Layback,但依然能高效维持产出。

我实验方面的交流更多是和我的师兄师姐进行,感觉在这边大家都更愿意、也更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学术交流,在这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我也更容易迸发想法,并有时间将这些想法进一步深入调研下去。在这样的好心态中我觉得自己也收获了更多,在实验设计、思考方式以外,我觉得自己的自信心也有所增加,也更敢于去独立承担更多事情(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和蔼可亲,也很擅长互相鼓励)。值得一提的是,直接带我的一名师兄和一名师姐都不会讲中文,这也“逼迫”我必须通过英语进行一切学术和日常交流。确实会有一定无力感,但这三个月里我的英语也有了进步(笑)。

我在实验室中颇有“地广人稀”之感。Hanry实验室的实验空间非常宽敞,confocal一类的设备基本也可以随时使用,staff的帮助也让大家能在实验之外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另外,实验室的大型team project也比较多,比如我所在的liver chip组就涉及公司提供芯片、iPSC养殖和分化、病人干细胞获取、芯片构建等多个环节,就像在运营一个项目一样需要大量的协调,但也能完成仅凭个人、或者说一方的力量无法完成的重要课题。让我受到了生物医药行业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启发。作为一名未来的临床学生,我在基础医学湿实验之外也学习了大量临床药物试验相关的内容,也深入思考了如何将临床现象与生物芯片表型关联起来,贯通了思路(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英文文献阅读与学习也让我再也无惧读文献)。

还有一些我认为不如清华的地方,比如讲座、研讨会类的学术活动较少(但也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杨璐玲医学院偏重临床,而不属于生命科学这类理学院范畴),实验室间的crosstalk也较少。但这也因具体的实验室位置和研究方向而异,比如NUS的生物力学研究所就采用开放实验室形式,不同实验室间的交流会更多一些。

再谈一些实验室之外的校园生活话题。NUS的任何注册学生(包括我这样的non-graduate学生)都必修两门主题分别为“culture of respect”和学术规范方面的课程,大致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相对来看,清华虽然也强调这些,但系统化的课程较少,且也未必是必修课,可能在“素质教育”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综合型大学,NUS校内的活动也比较多元,比如有电影放映、戏剧、艺术节、专题沙龙等。

借实验室师兄的光,我还到访了新加坡的duke-NUS医学院,并了解了新加坡(西式)医疗系统。新加坡的分级诊疗做的很好,医学博士去做一名“社区”全科医师也不会被认为是一件丢人的事,这能让民众真正信任身边的全科医师,并为大医院节省医疗资源。但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如果是看大病的话,效率也较低,跟国内的系统比也是有利有弊吧。

最后再谈一下新加坡这个地方。环境的话不愧是“花园城市”,地方小但干净整洁,绿化程度高(整个国家也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东海岸一边也非常现代,总之还是个挺宜居的地方。文化的话感觉主要是中国南方(尤其福建广东一带)和西方的混合产物,也有不少马来人、印度人和欧美人,兼容并包。三个月的话,我觉得可逛的地方还是不少的,比如东海岸、各种商业街、圣淘沙、也可以很方便地去往马来西亚。我个人比较喜欢国家美术馆和artscience museum,因为这里的文化多且包容,艺术作品的种类和风格也很多,甚至可以一窥整个东南亚+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