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第1次学术沙龙
2024年10月19日,学堂班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在李珍老师的指导下,12位2字班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了有关“Arbovirus(虫媒病毒)——以dengue virus(登革病毒)为例”的内容。本次学术沙龙从虫媒病毒的概述出发,以Dengue Virus为例,分别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未来展望几个方面。
首先,姜智浩同学为我们概述了虫媒病毒,并重点介绍了登革热的症状和登革热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程。Dengue virus在1952年被首次分离出来,有四种亚型,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
匡正同学为我们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Life cycle。蚊子会叮咬已感染登革热病毒患者的血液,病毒会感染蚊子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最后到唾液腺,因此蚊子在叮下一个人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口器进入人类血液。
陈泰羽同学给我们介绍了Virus structure和Genome function,重点介绍了Protein C、Protein E和Protein prM的功能。
邹伊凡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虫媒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进化,重点介绍了虫媒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的机制。
舒晓墨同学和余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和人类的机制,描述了病毒如何跨越蚊子中肠屏障,并在唾液腺中聚集。
关国然同学为我们介绍Dengue virus如何通过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如干扰素系统)保护自身复制的一些信号通路。
接下来,冯岳珂、苏冠辰、张愉扬、符基业同学为我们介绍了登革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控制措施。登革热的诊断方法包括PCR、ELISA和血清学检测等;治疗方案包括症状管理(如补液)、抗病毒药物和被动免疫(中和抗体)等;疫苗研发尽管存在挑战(如ADE效应),但已有一些疫苗获批。对于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蚊虫防控,可使用杀虫剂、诱捕器等。除此之外,还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实时疫情信息和法律监管等来加以控制。
最后,雷丹同学对今天的内容做了总结。呼吁加强跨学科、跨部门和国际合作,一起应对全球化公共卫生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对今天的内容作了升华,启发大家的思考。
同学们的讲解逻辑严密,图示简明扼要,内容充实,大家都对登革热病毒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讲解结束后,同学们也踊跃提问。对于登革热病毒是否有明确的受体,感染蚊子和感染人的过程有何不同,ADE新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讲解同学都和观众们进行了充分解答和讨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美结束。
图为同学们和李珍老师一起准备学术沙龙
撰稿:李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