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第2次学术沙龙
2025年4月19日,学堂班开展了本学期第2次学术沙龙活动,主题为动物抗病毒机制进化(Evolution of Animal Antiviral Mechanism)。本次的主讲人是张健维、吕宜时、张哲昊、黄婧雯、常昊然、邓睿琦、曾作为和袁嘉惠,樊昌奇、曹宜可、胡刘钰滨、胡豪杰和赵宗棋也进行了内容筹备;刘栋老师指导了本次学术沙龙。
同学们与刘栋老师讨论沙龙
在此次学术沙龙中,张健维先以引言开篇,系统阐述病毒作为进化驱动力、共进化与抗病毒机制演化关系、生物抗病毒机制分类及无脊椎到脊椎动物的两条演化主线;吕宜时和曹宜可主讲了RNAi机制,深入解析RNAi的通用抗病毒特性、核心因子Ago/Dicer/RdRP的进化起源和在线虫与节肢动物中的演化差异;接下来,张哲昊和胡刘钰滨聚焦于干扰素机制,分析了RNAi丢失与IFN出现的进化关联、IFN替代假说与RdRP丢失假说的争议以及IFN亚型从鱼类到哺乳动物的扩张。
黄婧雯负责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汇报,涵盖PRR分类与识别机制、NLRs的独立起源与平行演化、RLRs从海绵到鸟类的功能演变与基因丢失事件。TLR章节由3个主讲人呈现:邓睿琦解析了TLR基础结构与定位,曾作为追溯了无脊椎动物TLR演化路径(海绵刺胞动物TLR功能及果蝇非免疫角色),袁嘉惠则阐述了脊椎动物TLR的扩张机制(海胆LRR选择压力及TLR3起源)。在适应性免疫部分,胡豪杰讲解了VDJ重组机制(RAG-RSS剪切及细胞周期调控),赵宗棋则分析了免疫球蛋白演化(Ig类别扩张与两栖类IgX/IgY特性)。最终,常昊然以总结与展望收尾,综述动物抗病毒机制演化主线,并探讨虫媒病毒防控及RNAi治疗策略的研究意义。
本场学术沙龙为老师和同学们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动物抗病毒机制的演化路径,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思维提供了补充与训练。
主讲同学们在沙龙后与刘栋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