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杨林枫-斯坦福大学
UGVR 项目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 生13 杨林枫 2011012326
本次赴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研究是在生物工程系的教授KC Huang 的指导下展开的,同时与该实验室的博士生Alexandre进行过密切的合作与讨论。本次暑期实验项目的研究内容是探究大肠杆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形状的差异。研究手段是通过使用显微镜对不同条件下或者不同基因型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拍照,然后使用可以鉴别细胞轮廓的软件对细胞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数学软件对细胞的形状特征进行归类,作图并且寻找规律。
研究计划是首先通过大肠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来对后续的成像实验进行规划,之后使用相差显微镜对大肠杆菌的形状进行成像并分析。
首先在研究思路上我所得到的收获是最大的,我在斯坦福研究的最大收获就是永远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实验结果。具体来说,第一就是不去过度的阐释自己的实验结果。当通过作图发现一些自己认为是规律的规律时,首先观察误差限的大小,从而判断所发现的规律是否有合理性。再者则是通过对同一个实验的多次重复来反复验证自己的猜测。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过度解析实验结果。第二就是用怀疑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实验,不太可信的实验结果则认为是不可信。可以保留,但又有顾忌的数据点则不保留。由于我做的是群体的统计分析,导师告诉我如果一个数据点是由少于100个样本产生的,则该数据点不具有可信度。在他的指导下,我始终用一种怀疑而且挑剔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实验,这也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所应该有的态度。第三则是从不盲目地做实验,如果在上一个实验没有分析透彻之前,不去做下一个实验,因为在对研究对象没有充足的认识之前,盲目的做实验有时候只是在浪费时间。
再者我学会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也就是实验也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我们实验室需要做许多的统计分析,因此许多实验都是在得到样本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并为下次实验做出指导。这样的研究方法我是第一次接触,通过对于此类研究模式的熟悉,我也进一步确立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最后,通过对于大肠杆菌的研究,我对于这种模式生物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多次测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实验使我对于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了更好的认识,对于lag phase,exponential phase 以及 stationary phase 的大肠杆菌生理特征以及形态特征的有的很好的把握。
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最后的课题汇报以及学术海报的展示。由于最后的课题汇报每人只限两分钟,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暑期的工作进行高度压缩。尽量把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意思的成果向观众进行汇报。这在无形之中使我对我这两个月来的工作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得我对我所做出来的所有成果进行了一个重要性的排序。这很重要,因为通过对自己工作的重新整理,才能发现哪些工作更加重要,值得我继续做下去,而哪些工作较为次要,应该等到主要工作完成之后才应该继续着手做。而之后的海报展示也是我自己第一次完全自主地制作学术海报,制作海报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总结。科学界有一个共识: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有逻辑性,研究者们对于工作的呈现的顺序有别于真正科研时工作的顺序。制作海报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工作的再次认识,是对课题进展的一种评估。当一个个工作成果之间的关系被理清之后,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顺着逻辑的链条设计更多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