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陈楚-印地安那大学

2014年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暑期实验室科研项目心得报告

陈楚

20146月末至8月下旬,我们一行六名来自清华生命学院、化学系和化工系的准大四学生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参加了为期8周的暑期实验室科研项目。布鲁明顿(Bloomington)是一个由大学发展而来的小镇,其名字的含义是花开的小镇。这里的居民热爱自然,喜好养花。暑期,松鼠野兔四处觅食,各色百合花竞相盛开,一派生机盎然。

我们提前一个周末抵达布鲁明顿。项目组织者Daleke教授邀请我们到他的家里做客,一同前来的还有承担项目日常工作的Winkle女士。他们的热情减轻了我初到美国的紧张感。

我所在的实验室由Scott Michaels博士领导,主要从事植物成花调节的研究。植物成花,指的是茎尖分生组织分化出花芽的过程。种子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于各自环境的各种成花调节机制,这些机制保证了植物在恰当的时机开花、结果,完成世代交替。而我的课题,则是通过遗传、分子手段和表型观察,探究模式生物拟南芥成花调节的其中一条通路中各基因的相互关系。

指导我的是一名经验丰富、工作细致的中国博后。在他的指导下,零基础的我从播种等植物生物学研究最基本的技术学起,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此期间,我学习了不少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虽然结果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进行确证和跟进,但一个假期的集中工作确实使我在技能和思维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并让我意识到在实验室做什么、出什么成果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养成一个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才是关键。

我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小实验室,一共有两名博后,三名博士研究生和两个本科生。由于没有学生办公室,所有人都坐在实验台的一端,除了背靠背的两个人外,大家交流并不方便——在工作时间大家闲聊不多,我们之间的交流大多是在小会议室里吃午饭时进行。由于假期里PI出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组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在8周的时间里我只参加了一次以介绍文献为主题的组会。与国内实验室每到中午大家呼朋唤友一起去食堂吃饭不同,大家普遍是把午饭带到实验室,中午自己抽空在微波炉里加热后吃——美国研究生似乎对午饭都很随意,而且事实上那里也没有方便而廉价的食堂。

在布鲁明顿,大家生活节奏比较慢,我所在的实验室里的研究生也过着朝九晚五周末歇的生活。平日里,哪怕PI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也很少出现在实验室里。而事实上,我所在的实验室最近有两名博士生(一名本科毕业于清华)在毕业时没有发表论文,让人非常担忧。这样看来,真正出国后,需要慎重的选择实验室。

在项目开始前,校方为我们安排了实验室安全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了解了美国对于实验垃圾处理的严格规定。比如生物实验中产生的枪头、尖锐物品和其他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垃圾应投入专门的垃圾桶(sharp);又如所有转基因生物材料都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活后才可以丢弃。相比较下,清华的生物学实验室普遍管理松散,这也是值得我们努力提高的方向。

项目期间,Daleke教授组织我们参观了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礼来公司研发中心。在参观过程中,我对全自动有机合成系统印象非常深刻:只需要添加药品,输入合成条件,等待后便可以取回产物以进行下一步的纯化、鉴定和分析。由于没有参观过国内药企的研发部门,我无法作出细致的比较,但礼来对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项目结束时,我们每人制作了一张学术海报进行了汇报展示——相比较使用幻灯片展示汇报,海报制作更符合当前学术会议展示的实际(能使用幻灯片做报告的是少数)。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制作海报进行展示,从内容选取和排版,图片的绘制和调整,到最后审阅、出图直至讲解,整个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而每个人在能力上也有了不少的提升。

最后,非常感谢学堂计划提供的资金支持以及清华、布鲁明顿两校相关老师的辛勤付出和Michael博士和实验室成员的帮助。我想,在这个花开的小镇的两个月,会成为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之一。



左起:指导我的博后、我和实验室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