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汤超教授座谈
汤超老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1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8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也是我们本次科学家座谈的主角。
汤老师非常儒雅随和,他带我们回忆了他的专业选择之路。因为家中仅存的《十万个为什么》是物理卷而选择到中科大学习物理,因为芝加哥是个大城市、出过许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选择芝加哥大学作为博士申请学校,因为同事的建议听了半年有关生物的组会、在一次讲座中忽然对蛋白质折叠有了兴趣而选择生物。汤老师觉得在人生中,很多选择都是充满偶然性的,本科时做的方向、读博士时专注的领域,都不一定是你将来一生的坚守。在汤老师的描述中,他的博士生导师Leo Kadanoff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提倡学生去自学,希望学生自己通过文献检索、与他人交流去发现有意思的课题。汤老师认为读博士主要还是靠自己,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总是有限的,需要自己多思考、主动与别人交流。老师也提到,他们那一代人,出国留学真的碰到很多culture shock,不像我们现在,从小就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汤老师给我们详细提到了他第一次在旧金山的机场见到自动门的场景。在大家感到好笑之余,也看到了汤老师善于思考的一面。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咨询了汤老师有关物理学、生物学的诸多问题,包括量子的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还涉及到了哲学问题、图灵斑图等,也有有关实验室的一些问题。汤老师都一一作了解答,让人感受到生物学和物理学之美,让为准备期末考试忙到焦头烂额的同学们凭着对科学的向往而有了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