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希明-印第安纳大学
时光荏苒,为期8周的印第安纳大学本科生暑期项目结束了。回到北京,回到清华,在暑假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仿佛还在眼前。似乎那个初到美国,对一切还不知所措,充满新鲜感的自己,还在昨天。
这次在印第安纳大学,我是跟随Scott Michaels教授进行训练。Scott在植物界也是多年前就小有名气的教授了,他因为发现了FLC(一个非常重要的植物开花抑制子)而为圈内人士所熟知。然后我加入的课题是关于植物开花调控的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在于一个核孔复合物蛋白结构单元NUP62和另一个通过表观遗传学方式下调FLC的转录因子LD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验室用到的实验方法和我在清华从事的课题几乎完全一样,都是经典的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套路。
但在美国的实验室有一些特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也和中国的环境大相径庭。首先他们的工作时间大约都在9:30到17:00,中午一般大家都是准备一些盒饭然后就热着随便吃吃。晚上和周末实验室自动锁门,好几次在那些时间段为了进入实验室科室费了我不少心思,要从另一栋楼的地下通道才能成功潜入我的building。然后他们大部分的实验器皿都是一次性的,不像在清华,至少在我实验室,玻璃罐,玻璃皿等等都十分常见,只是需要清洁然后可以重复利用。但是在IU,几乎所有的器皿都是一次性的,包括所有的管子,移液管,培养基皿等等。虽然看起来有些浪费,但是省去了人工费用,也保证了每次使用都是干净的。
美国的实验室,大多人数都非常少,我所在的实验室是有1个博士3个博后和一个本科生,这样的规模算是中等的,有的实验室干脆都没有博士,超过10人的实验室在生物系真的是寥寥无几,反观清华这可是无法想象的吧。而且跟他们随便交流就可以知道,那些读博士的学生,是真心很热爱科学研究,热爱生物这门学科,才能够更有激情和动力的投入到自己的课题中。但我觉得清华博士中这样的比率应该会低得多。另外,实验室的氛围,美国的比中国的看起来要融洽很多,因为首先,实验室的博后非常多,而且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相对平等在国外。所以导师经常会到实验室来请教一些问题,有的时候还亲自披挂上阵。当我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实验室的每个人都很乐意解答我的问题,完全不会因为手头正在做事而对我不理不睬。平常大家也经常闲聊,从一些娱乐八卦,到一些政治宗教,各式话题都有,所以可以在轻松欢乐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实验。并且,整个楼层的所有实验室,中间是没有墙的,所以隔壁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串门聊个家常,借个试剂,抄个protocol都是家常便饭。因此没有几天也就对一层楼的所有学生有了个基本了解,有些人特别能说也特别外向,跟他们聊天有时候会觉得信息量爆炸。
在美国还有一些外部条件上的明显的好处,因为空间大,每个人都有一条长bench和一个休息桌,分配的植物房也是远远大过需求。在清华的实验室,我们有两个植物房一大一小基本满足了一个10人左右实验室的需求,而在IU,人数只有一半,而我们实验室有5个植物房,3大2小,真的看的很宽敞舒适。在实验楼的地下就有一个stock store要是什么材料用完了,酶需要再买,直接过去记账购买就是了,也是很尊重个体需要。美国的导师一般都不会追在你屁股后面跟踪你的进度,只有当你需要他的时候,心理上或者课题上需要指导,你敲开他实验室的门,才会进行谈话。
然后印第安纳州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然后生活节奏也慢,待人也非常的真诚。另外风景也十分美丽是一个很令人放松的小镇。在IU的项目定期会组织我们出去游玩,农场参观可以算是在印第安纳州比较有特色,也十分新奇的活动。在Indy,我们还参观了礼来公司的研发部门,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棒球赛以及在当地的动物园留恋忘返。每周还会有和教授定期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好不自在。项目最后也有一个海报展示,可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还没有做过海报,也没有用英语介绍过自己的课题。不过好在最后还做出了一份相对丰富而且精美的海报,自己的英语也有明显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