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垚宜-芝加哥大学

生命科学学堂班暑期海外研修总结

陈垚宜 2017/9/13


2017年夏季学期中,我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系(BMB, Biological Sciences Division)的D. Allan Drummond助理教授处参加了科研工作,实际工作时间是626日至825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酵母为模式的真核生物对压力应激状态的相应过程(Stress Response)中的生物物理过程和分子机制;而我主要负责的是其中一个子方向,即该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控蛋白——热激因子(Heat Shock Factor)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尤其是针对一个预测得到的三聚化抑制结构域(Anti-trimerization Domain)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分析。两个月的时间中,我进行了生物信息学计算工作和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得到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当然,由于时间所限,这项研究仍在进行当中。


       这一暑期科研,实际上是学堂班历史已久的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每年芝加哥大学的这个项目,都会从网上面试开始,对于我们科学能力的训练(报告、讲座、课题要求等),以及在学校的生活,安排的是较为周密的,我感到收获很大。此外还有撰写PS和预面试的环节,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与科学家接触,了解他们的研究和科研生涯;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明确自己的方向,十分有趣。


整个经历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做科研的态度和意识:

教授让我独立负责这个课题,在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例如,不知如何选取计算方法和进行实验设计,以及遇到一些挫折后、感觉自己未能做出很多成果而有些灰心丧气。教授给了我一些指导和点拨,同时鼓励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身上,在结束之前,总是去思考自己已经做过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假设、排除了哪些可能,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进一步等等,去努力而不是纠结于结果怎样。这样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


2、 科学交流能力,以及视野:

在那里,研究组内部、以及实验室之间,有关课题和新想法的相互讨论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而且不仅仅止于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技术,更多的包含了实验设计与问题解决的逻辑和思考。而且领域不一样的同学们相互探讨,常常能够互相启发,有时还能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一点上国内的训练还是有所缺失的。另外,在报告和交流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在生命科学学堂班中得到的相应训练,是多么的富有意义。


3、 研究配套设施:

在美国大学的实验室中,一些辅助性的基础设施配备减轻了研究人员的非必要劳动负担。例如会有专职人员负责烧杯、储液瓶等等的清洗和灭菌,实验室经理负责试剂采购和仪器维护;实验台上均配有水管、真空抽气阀和煤气灯,一些较昂贵但常用的仪器(如NanoDrop微量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系统、高压蒸汽灭菌设备等)采取公用策略。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建设实验楼需要考虑改进的方面。


总的来说,感谢学堂班以及院系方面的资助和支持,我得以有机会在一个新的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这些经历也培养了我的科研意识,坚定了以后从事科学工作的信心。


嘛,至于说生活方面,夏天是芝加哥最好的季节,万物繁茂、气候凉爽、降水不多,(当然风儿还是比较喧嚣的)。虽然在郊区,但城市生活仍是比较便利的(+1主要是住在宿舍好)。校园内很安全(+2因为住宿舍在校园内很近,你可以想几点做实验几点去实验室),但在campus外要稍微谨慎一些不要半夜晃荡(+3结伴去看日出除外)。此外,选择一个外国老板的实验室,多与外国师兄师姐交流,也有助于大家增长见闻,融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