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十期生命科学学堂班成立仪式
2019年4月21日,生命科学学堂班的同学们和老师们齐聚清华学堂。在这里,大家一同隆重举行了生命科学学堂班第十期的成立仪式。本次成立仪式,我们还邀请到了学堂班教授施一公老师、校教务处处长彭刚老师和校教务处副处长苏芃老师。
仪式伊始,刘栋老师代表学堂班指导委员会致辞。刘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历届学堂班的合影和活动照片,带大家一起回顾了生命科学学堂班十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接下来,刘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学堂计划”开展之初时设置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宣传片,大家观看之后心潮澎湃,对“学堂计划”的历史和其中承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刘老师代表学堂班的指导老师们,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刘老师说道,学堂班希望通过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学术平台,提供一个成长环境,营造一种学术气氛,分享一种人生价值,来培养同学们的志趣、品味、视野、格局和情怀。这一番话让同学印象十分深刻。
接下来,彭刚老师做了简短的致辞,他表达了对学堂班同学们成绩的肯定,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努力钻研学术,培养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开拓人类知识的边疆。
下面,两位学堂班学员分别代表新学员和老学员发言。七字班的沈相宜同学代表新加入学堂班的学员,列举了学堂班带给同学们的诸多收获,也谈到了作为学堂班学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六字班的郝悦钧同学代表老学员发言,他回顾了学员们在学堂班经历的点点滴滴,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学堂班的体会。
在大家拍摄集体照后,按照惯例,学堂班的同学们和施一公老师一起座谈。施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人生感悟,和同学们畅谈科技发展、教育等话题。同学们也积极地提问,和施老师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成立仪式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以下附两位学员代表的发言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医7班的沈相宜,很荣幸今天能代表七字班的同学们站在这里发言。
作为医学实验班的一员,如果谈及理想,我想说:做临床医生里最会做研究的,也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里最会治病的。于我而言,对生命科学的热情更与救死扶伤的责任紧密联系。因此当大一的秋天,班主任告诉我们刘栋老师说学堂班也欢迎医实的同学加入时,我就没有停下过憧憬;而我也感谢委员会的老师们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憧憬后,有机会在这半年多内真正体验学堂班的精彩。如果问我这半年多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用这样一个有些不同寻常的词概括:幸福。
能在学堂班获得沉浸于学术世界的自由和资源是幸福的。在柔性学制下,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科研中去,而不是被培养方案的要求禁锢;我们可以在博士生论坛上与师兄师姐直接讨论他们的课题;我们更有机会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近距离交流,比如听Batman王林发老师讲解他“付出80%努力”的秘诀;虽然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切身体会,但也了解到了能在暑研中获得的支持。良好的环境对于每一个热心学术的人来说,自然都是幸福。
能在学堂班收获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幸福的。学堂班当真是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地。每次Journal Club、学术沙龙甚至午餐会之后,大家都在热切地抛出问题、回应问题,思想碰撞之热烈、考虑视角之多元让人既惊叹,又动容。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有同样好奇而活跃的思维,同样纯真的、发着光的学术向往,我们在学堂班的大集体中并不寂寞,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着向生命科学所有那些迷人的未知前进,这当然是一种幸福。而在一些无关学术的相处中,就如我们在博士生论坛的知识竞赛中默契配合抱得毛绒玩具归的那次,收获的快乐与情谊也无比可贵。
能在学堂班收获师长们无私的陪伴、帮助与指引是幸福的。可举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有施老师做首席;刘栋老师总是在向我们言传身教一名科学家该有怎样的追求、怎样的操守,也曾不辞辛劳地在刚刚出差回来的晚上为我们讲解怎样做presentation。准备这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时,梁鑫老师牺牲了大量的私人时间,耐心地陪我们一页页斟酌PPT该怎么修改。颉伟老师、李珍老师及其他老师们也花费了很多心血带领我们深入每一次JC的文章。虽然学术的探索总是艰辛的,但我们从来不会孤零零地面对艰辛,在我们穿越迷雾、攀登高山的同时,总有温暖的鼓励、富于洞见的引导,让我们习得规范,更收获素养;积攒知识,更积累经验。在此,我也想向学堂班所有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您们!
但我们也该明白,我们在学堂班享受的幸福来之不易,因此我们在良好的资源、良好的呵护中更应该加倍努力地成长。当我们能与科学家座谈时我们更该积极参与,有所收获;当我们有JC的时候,我们更该认真阅读认真思考,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当我们有学术沙龙的时候,我们或者更该热心地聆听扩展知识面,或者更该深入地调研夯实自己的能力。这样,当我们该去独自面对风雨的时候,就已经成长为了既有能力、更有品格的成熟科学工作者,可以担当起推进人类对整个学科认识边界的重任。这是对于学堂班苦心孤诣的培养,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回报。
在此我代表新一届同学们这样希望:希望以后不论我们是在“学堂班在校生群”还是“学堂班不在校生群”,我们都能记得我们对生命科学最原初的热望;希望曾聚集于这个学堂的所有人,都能因为我们在这里收获的幸福和成长,有能力、有底气,也有担当、有坚持地去这样做: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谢谢大家!
沈相宜
2019年4月21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生63班的郝悦钧,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代表学堂班的老生发言。首先,我要代表老学员们,向七字班同学们的加入表示祝贺!欢迎你们加入学堂班的大家庭!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学堂班老学员的一些体会。
最近几天,我和几位同学讨论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在学堂班的经历,或者来形容学堂班,你会选择什么?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说,要概括学堂班,最贴切的一个词当然就是“学术”了。当然,我们当初选择加入学堂班,都是怀揣着对学术研究的憧憬和向往,而学堂班也的确致力于为学员们提供优质的学术训练。从刚加入学堂班起,同学们就作为听众参与到journal club当中。通过journal club,我们开始了解各个领域的前沿内容,我们也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指导下,逐渐学习如何解读一篇英文的文章,如何提炼出一篇工作中的亮点,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给出的结果、提出的假设。之后,同学们有机会在学堂班里组织学术沙龙,开始锻炼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而学术沙龙也是学堂班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训练:presentation技能训练的起点。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我们在学堂班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中,同学们的演讲和展示能力在这两三年里有了实质的提高;此外,学堂班还给同学们提供了写作研究计划,做开题答辩的展示等许多的训练机会,使得同学们从懵懵懂懂的本科生逐渐入门学术研究,成长为具有基本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young scientists.
不过学术训练当然不是学堂班的全部,有同学说,如果要形容学堂班,最好的一个词是“引导”。学堂班不仅是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更是起到了引导方向的作用。我对这一点非常赞同。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中一定有和我一样,在刚加入学堂班时,虽然有着对科研的满腔热情,但并不知道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如何加入实验室、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平衡课程学习和科研等都感到迷惑。在这时,学堂班指导委员会的老师们在传道、解惑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迷茫时,我和刘栋老师聊过一次天,刘老师耐心地解答了我看上去很不成熟的问题,和我一起讨论,这让我当时心中许多的不确定找到了答案。之后,热心的学长学姐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议,他们能为我提供第一手的经验,通过参考他们的经历,我也逐渐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学堂班每学期都会邀请科学家与我们座谈,这些科学家们每次都会与同学们分享他们是如何从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的。这些科学家有的年轻,有的德高望重,他们求学的经历有的可能会与我们相似,有的由于年代原因和我们的有很大不同,但从中我们都可以获取宝贵的人生经验或者教训,我们的眼界和格局都会得到提升。这样的与科学家座谈的活动,我认为对同学们来说是极具有引导作用的,在此我也要建议七字班的同学们珍惜这样的机会。
关于用一个词来总结学堂班,还有一个同学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群英荟萃。我想,他指的应该是我们的同学们了。学堂班里优秀的同学们,无疑也是学堂班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在学堂班的同学们,都志同道合,非常有共同语言。每次在学堂班活动中与同学们的合作讨论,都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学堂班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和同辈的同学们,也都给过我重要的启发和帮助。在这里我也想对同学们说,希望我们大家的友谊能永远延续下去,希望大家能够成为未来科研道路、人生道路上共进的战友和伙伴!
最后,如果要我来描述我在学堂班的体会,我会选择两个词:幸福和幸运。我们在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里,在生命科学蓬勃发展之时,能够有机会得到优秀而认真负责的老师们的指导,和志同道合的同辈们一起站在这样好的平台上,当然是无比幸福和幸运的事情。此时此刻,我们团聚在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学堂里,一代代的清华人就是在这座建筑里潜心学习、钻研,为国家乃至世界的改变做出了贡献。我们作为学堂班的学员,这样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这样的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也肩负在我们的臂膀上。在此,我想与同学们共勉:愿我们能不负学堂班的培养,勇敢地去开拓科学的新疆土,一起携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郝悦钧
2019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