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胜-斯坦福大学

这个暑假在学堂班的资助下前往斯坦福大学Arthur Grossman实验室进行暑研,也是我第一次走出中国去到外面的世界。暑研的收获一方面是在科研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暑研也促使了我选择申请国外的PhD项目。

暑研期间主要进行的课题是“衣藻磷酸丙糖转运蛋白TPT3参与调控过氧化氢在胞内空间分布的研究”。在Weichao Huang博士的指导下,我通过把五种分别定位于衣藻细胞内不同区室的五种过氧化氢传感器载体导入衣藻细胞,筛选出表达情况较好的阳性克隆,然后检测这些藻株对过氧化氢的敏感性。之后我们把这些带有定位于衣藻细胞内不同区室的五种过氧化氢传感器的藻株置于不同的压力条件下,比如高光条件(白光或单色光)、缺氮、缺硫条件等。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过氧化氢传感器对胞内局部过氧化氢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因此需要精细的控制实验变量才能得到一致性较好的数据;同时这些过氧化氢传感器在压力条件下很容易被完全降解,导致信噪比过高,无法得到有意义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实验中需要始终保持细胞处于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每周都需要重新接种培养衣藻细胞;而且施加的压力条件不能过于极端,测量的时间间隔也很短。在克服了以上困难后,我们得到了很多与假设相符合的结果,目前正在讨论如何把这部分工作整合到Weichao Huang博士的工作中进行发表。

在这部分科研工作中,我自己全程体会了如何把一个较为简单的想法落到实处的过程。暑研中尽管Weichao博士会在必要时跟我讨论实验设计和技术细节外,所有的实验都是由我自己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如何把一个想法落实到实验中深有体会,也渐渐体会到如何独立的承担一个课题。而这是我之前在国内的实验室还没有尝试过的事。

暑研另一方面的收获是让我明确了之后要申请国外的PhD项目,这一考虑是基于国外的科研氛围、文化环境等。与国内较快的节奏、较长时间在实验室的投入相比,我了解到的美国的实验室整体上节奏较为缓慢,更加注重有效的工作时间。实验室里更加倾向于对于实验要有明确清晰的设计后再开始,这样往往一两次尝试之后就可以得到有用的结果,因此一周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可能并不是在实验室里忙碌,但是依然能够保持有效的产出;而导师也大多对于博士生和博后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强调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当然这样的氛围对于自制力不够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大部分实验室的人际关系也较为友好,每周系里面都会有ice cream party、BBQ、morning breakfast等活动,因此大部分人看起来都很享受生活,不像国内那么焦虑。在文化氛围上,几乎每个实验室里都会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多元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开拓了我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我能够反思一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国内会发现媒体宣传中美国的疫情非常严重,民不聊生,但是当我们走出来之后发现美国人自己并不觉得近乎躺平的防疫政策对他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相反,他们认为让政府掌握自己的行踪这件事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这次暑研也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清华人这个身份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出国前因为签证准备的较为仓促,很多事情都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开始从头办起。刚到美国的时候因为没有准备而生活一团糟,是“自强”精神的自我鼓励让我顺利的适应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堂班的孙笑尘学长、柯雨曦学姐给了我很多帮助。最后找到的住处也是一位清华环境学院学长的家,在三个月中他们一家还经常邀请我周末一起出去玩。在得知我准备申请国外PhD项目后,二字班的贺冠华学长还特意约我吃饭,给我推荐学校并"帮我规划,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同时一起来斯坦福的UGVR三位同学也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这些帮助更加让我们明白,作为清华人我们在国外不仅仅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也代表着清华人;这种身份即是一种情谊的传承,也是一份责任的传承。

最后,非常感谢学堂班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出国暑研,我也特别感激刘栋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关心。对于从农村考入清华、家庭贫困我来说,暑研的三个月过的就好像梦一样。在此之前出国是我的词典中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我也从未有勇气去尝试申请美国的学校。但是这次暑研给了我极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尽管不知道最后的申请结果如何,但我想努力去尝试一下,至少不要给自己的大学四年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