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北京大学李毓龙老师讲座

4月27日,正值清华校庆日,园子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学堂班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的李毓龙老师来为同学们做学术前沿讲座。李毓龙老师本次的报告的主题是:“发展新型基因编码探针,窥视神经细胞通讯联系”。

李毓龙老师以一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开场,引发同学对于新型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的思考。接下来,李毓龙老师具体地为大家介绍了有关神经递质探针的背景知识。首先,李老师带大家回顾了一些现存的在活体中探测神经递质的技术方法,包括微渗析、TANGO assay等。这些技术各基于不同的原理,在特定条件下各具优势,但总体来说,难以同时保证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非侵入性和时空分辨率。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经科学家们急需更高效的检测神经递质的方法。

李毓龙老师的课题组主要致力于开发基因编码的神经递质探针,这样的探针有潜力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李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构建一种去甲肾上腺素探针的流程和基本思想。这样的探针的构建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将荧光蛋白片段与G蛋白偶联受体用linker序列连接,再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改造,就可以得到能特异性结合去甲肾上腺素并指征其存在的蛋白探针。这类探针被称为GRAB sensor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Activation Based Sensor)。经过多轮改造,这样的探针可以具有很高的特应性、优良的信噪比,并且对细胞本身的信号转导造成最低的影响。

接下来,李老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用类似思路构建出的多巴胺探针。这样的多巴胺探针能很好地被应用到神经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实时地用于研究小鼠、果蝇或斑马鱼在特定行为时多巴胺的释放情况,具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最后,李毓龙老师展示了更多种类的GRAB探针,这些探针可以被应用到多种模式生物中,也可以分别检测多种不同的神经递质。

报告之后,同学们和李毓龙老师进行了互动。有的同学与老师探讨了改造探针的技术细节,有的同学提出未来可以考虑用人工智能辅助新型探针的设计。此外,同学们还和李毓龙老师探讨了关于科研方向选择和科研生活相关的问题,李老师也大家分享了自己当时进行方向选择、如何建立实验室、如何与学生相处等方面的故事和人生经验。本次报告中,李毓龙老师充满活力、富有趣味的演讲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相信同学们都从这次报告中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