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磊教授作客学堂班介绍化学生物学
2014-11-29
- 2014年11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学堂班指导老师刘磊博士为学堂班的同学们作了一场关于化学生物学的讲座。刘老师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分为物质组成、生理功能、分子机制、化学干预四部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发现大多离不开化学手段的进步。在基础科研领域,从早期针对生物分子的元素分析,到现在羽翼丰满的结构生物学,人类在分子层面上对生命现象的探索有了显著提升。目前来自对不稳定、低丰度分子和大分子复合物研究的挑战,还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在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分子文库筛选囿于文库多样性不足,局限性日渐凸显。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基于计算化学的筛选和基于片段库筛选的分子设计有望助力医药研发。刘老师的讲座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学堂班的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 刘磊教授简介: 刘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9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04-2... MORE
- 2014.11.22 Journal Club
2014-11-22
- 2014年11月22日,学堂班学生讨论了Diana Bautista等人2007年发表的文章《The menthol receptor TRPM8 is the principal detector of environmental cold》,这篇文章第一次在小鼠中发现并系统证明了冷觉受体TRPM8。在同学报告之前,管吉松老师先就TRP受体家族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其多方面的应用向同学们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同学们分三组分别对本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讨论,学堂班指导委员会的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并对同学们的展示提出了建议。 侯凌峰、吕婉晴、方言、杨潜、李张强和刘楠六位同学参与了本次文章讲解。管吉松老师在这次Journal Club的准备过程中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 图1. 侯凌峰同学在讲解文章 图2.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就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MORE
- 与芝加哥大学龙漫远教授座谈
2014-11-08
- 11月8日晚,芝加哥大学的龙漫远教授来到清华学堂与同学们座谈。龙教授不仅是著名的分子演化生物学家,更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从自己的知青经历讲起,大致介绍了他的求学经历以及对“新基因”概念的发现过程以及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在讲解中还穿插了自己对科学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同学们的建议和告诫。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与龙教授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也引出了龙教授现在正试图解决的“姐妹子悖论”。 本次座谈由学堂班同学自己组织、邀请龙漫远教授,学堂班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刘栋老师也参与了本次座谈。 附:龙漫远教授简介 龙漫远教授在1978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198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深造。1990年,龙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只有两百万年的年轻基因,第一次成功地向人类展示了新基因的起源,他发现的新基因后被龙教授取名“精卫”.1993年龙教授来到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Walter Gilbert.... MORE
- 二字班第二次学术沙龙
2014-11-08
- 2014年11月8日,学堂班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由二字班的8位同学围绕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大家带了精彩的展示。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及挪威三位科学家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首先第一组同学介绍了John O'Keefe以及他发现的位置细胞(Place cell)。位置细胞是大脑中定位系统的被发现的首个组成。当大鼠身处空间的某个特定位置时,其大脑海马体区域内有一种神经细胞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而当大鼠身处其他位置,其他神经细胞则会变得活跃。这些位置细胞会构成一幅空间地图。 第二组同学介绍了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以及他们发现的网格细胞(Grid cell)。位置细胞是大脑中定位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细胞能够构建出坐标系,从而便于精确定位和线路查找。 最后一组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