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学期第1次学术沙龙

2022-05-01

这次学术沙龙由零字班进行,主题为阿尔兹海默症。 首先由张芷蕙子和杨粤轩同学简要介绍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现状与历史。阿尔兹海默症目前在中国有庞大的患病人群,患病时间长,治愈率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阿尔兹海默症最早发现于1906年对尸体的解剖,随后在1986年确定了诊断标准,在最近,人们找到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生物标记物。 然后,由贾宏哲和刘悰同学为我们介绍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阿尔兹海默症第一阶段为认知损害包括短暂记忆的丢失,随着进程发展,患者逐渐出现阅读问题,严重认知障碍乃至视觉障碍。在病理学方面,患者会出现淀粉样斑块,突触与神经元会减少,Aβ蛋白与Tau蛋白出现异常。同时,患者也会对家庭产生重大影响。 接下来,由张驰,童琳杰和杨健藩同学为我们带来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简介。Tau蛋白负责维持微管的稳定性,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使得微管解聚,抑制细胞运输,导... MORE
2022年春季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

2022-04-17

2022年4月16日下午,学堂班举办了本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本次讨论的文献是2022年4月,Anne Ephrussi课题组发表于《Cell》的“Liquid-to-solid phase transition of oskar ribonucleoprotein granules is essential for their function in Drosophila embryonic development”,主讲人是九字班的黄奕远、陈思屹、夏禹实、张闻达、王勇胜、孙千尧同学,指导老师为梁鑫教授。6名主讲人分为3组,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献的具体介绍。 图1 孙千尧同学正在报告 在许多生物中,卵母细胞中母体RNA的不对称定位对于胚胎轴形成和细胞命运确定至关重要,而oskar基因编码的Oskar蛋白在果蝇的胚胎极性建立中至关重要。oskar mRNA与蛋白结合,形成RNP颗粒,定位在胚胎的后部,诱导胚胎腹部的产生。 图2 张闻达同学正在报告 他们的研究表明,卵母细胞中的 oskar RNP 颗粒是具有固体... MORE
2022年第十三期生命科学学堂班成立仪式

2022-04-16

2022年4月9日,生命科学学堂班的老师与同学们齐聚清华学堂,举行了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第十三期成立仪式。出于防疫需求,老师与同学们首先在清华大学生物学馆合影留念,随后大家前往清华学堂参加后续活动。 依照惯例,刘栋老师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成立仪式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大家观看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宣传片。宣传片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历史,清华学堂的精神与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对清华学堂精神的传承。大家观毕心潮澎湃,感触颇深。 在刘栋老师对宣传片进行简要的总结后,钟砺涵、李若蘅两位学堂班成员分别代表老同学与新同学发言。钟砺涵同学谈到了学堂班的学术训练,强调了接受训练的艰辛与丰富的收获,并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与支持,鼓励学弟学妹勇敢的参与交流。李若蘅同学则谈及自己对参加学堂班的思考,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变化与成长,认为学堂班的意义始于学术但不止于学术。二位同学的发言感情真挚,见解独到,引起了同学们... MORE
2022年周帆老师学术前沿报告

2022-04-07

2022年4月3日,学堂班邀请到了清华生命学院的年轻PI周帆老师作学术前沿报告。 图1 刘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周帆老师 周老师首先通过外力和加速度的例子,引入了发育生物学的话题,指出了发育生物学的魅力就在于其高度的受控特性,能够在每一个关键点作出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周老师开始介绍细胞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是怎样作出命运选择的。以我们的人生选择作类比,他将细胞命运选择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programmed,出发前已经设置好了导航;第二种是signaling,即受到了外界环境影响;第三种则是stemness和flexibility,就是保持多能性和灵活性。 然后,周老师通过小鼠和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差异,解释了欲研究人类的胚胎发育还是应该用人类胚胎,而不是模式生物。随着体外受精和培养等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可以在没有母体组织参与的情况下研究人类胚胎着床后的变化,直到受精后第十四天(伦理学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