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季第二次午餐会

2016-11-27

11月26日,学堂班二十余位同学在生物新馆407会议室举行了学术午餐会。这是同学们第三次自发组织这项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三位四字班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最近的课题方向和实验思路,二是前后同学们自由交流和讨论。 在分享开始前,大家一边用餐,一边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技术细节,例如做克隆、做表达的一些异常和对策等。 这次四字班同学贾泽然为大家介绍了微管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tubulin code)。他们实验室对这个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诸如修饰位点特意性,细胞水平的功能和胞内定位。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多谷氨酸修饰的tublin似乎也在cilia中发挥作用,接下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潜在的功能和实现机制。 四字班同学林麒荣和路瑶的工作恰好都与zika病毒相关。 林麒荣为大家介绍了背景、传播态势、与胎儿小头症的关联,以及这个病毒的基因组成、传播途径以及与黄热病毒属其他病毒的关... MORE
生命学院李雪明老师讲座

2016-11-23

11月19日,我们有幸请到了我们生命学院的李雪明老师,为我们做了有关冷冻电镜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历史进程和最新发展的前沿讲座。学堂班的指导老师王新泉教授主持了这次活动。 李老师首先从历史悠久的光学显微技术的局限和电子显微学的优势谈起,随后介绍了生物样品研究的尺度划分以及对高分辨微观结构的迫切需求。然后他以近年发展起来的tomography和single-particle两种技术为例,为我们介绍了从数据获得到三维重构当中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思路,由此引申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最后李老师展望了一些发展新方向以及这项技术充满潜力的未来。 这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于结构生物学手段的基本思路和近期发展有了深刻而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学科交叉在科学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讲座中间和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疑问,李老师和王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最后王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评论。 (这张图片中... MORE
四字班第三次学术沙龙

2016-11-15

2016年11月12日,本年度最后一次学术沙龙在学堂102举行。本次的主题是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点评,即有关细胞自噬的工作,大隅良典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这一发现中扮演的先驱性的角色。第一部分是对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细胞自噬的简要介绍,包括自噬的分类、细胞和分子层面的过程,以及和其他方面研究和疾病的关联。第二部分,演讲者以大隅良典的经典论文为线索,带大家重新走过当年的发现历程,同时也认识了这位勤劳工作的科学家。之后该小组的同学们为我们介绍了该领域其他一些科学家,以及大隅良典学生的工作:他们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由萌芽到生化表征研究,到遗传上基因的发现和功能鉴定,再到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路径。 四字班的5位同学在准备这次活动的过程付出了诸多努力,并荣幸得到了这方面专家俞立老师的亲切指导。展示结束后,刘栋老师就本次的话题发表有关研究和科研生涯的感想,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 MORE
生命学院本科生团队在2016 iGEM比赛中获得金牌

2016-11-15

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届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的闭幕式在波士顿海恩斯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在为期五天的比赛中,以学堂班学员为主要成员的清华大学代表队在课题展示答辩和海报展示环节中均取得了优秀的发挥,获得金牌。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由麻省理工学院于2003年创办,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性学术竞赛,旨在利用标准生物模块构建基因回路、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以实现对复杂的人工生物系统进行预测、操纵和测量。今年清华大学iGEM团队以癌症的监控和治疗为切入点,以基因编辑领域的核心技术CRISPR/Cas9系统为框架,试图构建一个体内的基因突变监控系统,以实现对正常细胞和关键位点发生突变的细胞的分选,并诱导突变细胞的死亡。这套基因突变监控系统在酵母中进行了初步的功能验证,清华大学iGEM团队还建立了精致的模型对其功能...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