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王小凡教授座谈
2016-05-07
- 2016年4月16日下午,杜克(Duke)大学王小凡教授应邀来到清华学堂102房间,与学堂班的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刘栋老师主持了交流会。 王小凡教授是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中的第一名,现任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终身讲席教授。身在国外的他也一直心系祖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教建设,他已多次来到清华和生命科学学堂班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始终给学堂班最优先的座谈时间安排。从他诚恳的言谈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中国的医疗、教育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王老师一直心系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方案。同时,王老师在美国期间还进行了许多社会活动,为中国在美留学生争取权益。 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中,王老师还强调了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不仅是数理化或计算机知识对于研究有拓展性的帮助,人文社科的知识也是陶冶情操、放松自我的绝佳途径。在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中... MORE
- 生命学院张强峰老师讲座
2016-04-09
- 2016年4月9日下午,生命学院张强锋教授应邀来到生命科学学堂班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他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经历。一字班成员刘楠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张老师从中科大“少年班”起步,攻读了计算机和生物两个博士学位,并自由腾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经历。张老师认为,花费两倍的时间深入学习这两个并不相关的专业,对他来说是自然地顺应内心的兴趣,并不需要特别的魄力。这份对于科学探究的平常心和执着令同学们深受感染。 除了分享其在清华实验室丰富的生活之外,张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测序来预测RNA二级结构的问题,以及RNA与大分子互相作用的检测方法。从第一代由酶切单双链,到第二代利用小分子特异修饰RNA单链区,再到第三代切开结构后利用双链交链作用的二维胶结果,预测结构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也在逐步提高。张老师认为,除了“DNA—RNA—P... MORE
- 四字班第一次学术沙龙
2016-04-03
- 癌症,逐渐成为了威胁全球公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科学家为破解这一难题,前赴后继地进行了大量工作,从外科切除、化疗、放疗到现在逐渐兴起的精准医疗、免疫疗法。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的四字班同学,便以免疫疗法中著名的靶点——PD-1/PD-L1通路——为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完成了他们在学堂班的首次亮相。 首先,四字班的同学介绍了目前癌症的全球局势,并对传统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弊端进行阐述,也让大家了解了所谓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随后,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带大家回顾了PD-1/PD-L1通路激动人心的发现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耶鲁大学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陈列平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简单来说,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有PD-1分子,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有PD-L1分子(即PD-1的配体),两者结合后,淋巴细胞的功能就被抑制了,从而使得肿瘤细胞逃过了免疫系统的杀伤... MORE
- 2016春季学期第一次Journal Club
2016-03-28
- 2016年3月26日下午,生命学院学堂班2013级学员在清华学堂为大家介绍了一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的文章,Nanocaged enzymes with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stability against protease。这也是三字班学员的Journal Club首秀,周晨、谭震宇、邹心之、曲日浩、肖扬波、李天晓六位同学通过精心准备,以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英语展示技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创造性地发现了将酶包入由DNA origami技术组装成的笼子之后,能增强酶活,并有效抵抗蛋白酶的降解。文章分析了这种包裹着酶的DNA笼子的产量,比较了各个control间的酶活,并提出了解释:众多DNA的磷酸基负电荷引起了水分子的高度有序排列,这对酶结构的正确折叠发挥了一定作用。 此篇文章由朱听老师选取。早在之前的Research Proposal中,他就表现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