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春季学期第二次Journal Club
2016-05-14
- 5月7日下午,学堂班展开了Journal Club活动,本次paper的题目为microRNA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由张泽睿、毛天杨、崔潇月、车希明、胡玉钊和叶明达这六位同学负责主讲。文章讲述了在拟南芥(Arabidopsis)的果实形成时由蛋白和RNA共同进行调节的过程。在介绍完拟南芥果实发育的各个阶段后,文章首先指出,APETALA2(AP2)能够抑制这一过程。 文章还发现,在拟南芥果实发育的某个阶段,AP2的promoter是active的,也就是说AP2基因发生了转录,但是发育却没有受到影响。在排除了存在其他的基因起到冗余性(redundancy)作用并且结合之前已经有报道的AP2 mRNA受到microRNA172(miR172)调控,作者猜想,在这个阶段,虽然AP2 mRNA确实产生了,但是miR172的存在使得AP2受到了转录后调控,抑制了它正常起作用... MORE
- 学堂班王立元同学获得第31届“挑战杯”特等奖
2016-05-14
- 学堂班三字班王立元同学的课题“基于果蝇模型对阿尔茨海默病衰老表型的突变体筛选及机理研究”荣获挑战杯特等奖。这是生命学院时隔两年后,再次赢得“挑战杯”校级赛事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本课题由王立元同学独立完成,项目开始到获奖历时近一年。王立元同学利用在果蝇体系中构建的基于Abeta蛋白堆积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变体筛选,找到了两种能够挽救阿尔茨海默病衰老病症的基因突变;通过一系列行为学实验,揭示了Abeta蛋白堆积导致的衰老加剧和记忆丢失是通过不同的通路作用的;并在后续实验中利用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的手段,对两种基因的挽救机理作了初步探究。 “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清华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科范围涵盖信息技术、数理科学、机械控制、能源生化、基础建设、人文... MORE
- 与王小凡教授座谈
2016-05-07
- 2016年4月16日下午,杜克(Duke)大学王小凡教授应邀来到清华学堂102房间,与学堂班的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刘栋老师主持了交流会。 王小凡教授是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中的第一名,现任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终身讲席教授。身在国外的他也一直心系祖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教建设,他已多次来到清华和生命科学学堂班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始终给学堂班最优先的座谈时间安排。从他诚恳的言谈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中国的医疗、教育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王老师一直心系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方案。同时,王老师在美国期间还进行了许多社会活动,为中国在美留学生争取权益。 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中,王老师还强调了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不仅是数理化或计算机知识对于研究有拓展性的帮助,人文社科的知识也是陶冶情操、放松自我的绝佳途径。在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中... MORE
- 生命学院张强峰老师讲座
2016-04-09
- 2016年4月9日下午,生命学院张强锋教授应邀来到生命科学学堂班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他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经历。一字班成员刘楠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张老师从中科大“少年班”起步,攻读了计算机和生物两个博士学位,并自由腾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经历。张老师认为,花费两倍的时间深入学习这两个并不相关的专业,对他来说是自然地顺应内心的兴趣,并不需要特别的魄力。这份对于科学探究的平常心和执着令同学们深受感染。 除了分享其在清华实验室丰富的生活之外,张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测序来预测RNA二级结构的问题,以及RNA与大分子互相作用的检测方法。从第一代由酶切单双链,到第二代利用小分子特异修饰RNA单链区,再到第三代切开结构后利用双链交链作用的二维胶结果,预测结构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也在逐步提高。张老师认为,除了“DNA—RNA—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