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

2024-11-09

2024年11月9日,学堂班开展了本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活动,共同探讨了由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的Samuel H. Sternberg所领导的一项工作。该文章于2024年8月发表于Science杂志,题为De novo gene synthesis by an antiviral reverse transcriptase。本此的主讲人是汪采菱、陈建宇、李炤甫、李岱举、徐歌远、何嘉艺,指导老师为杨扬老师。刘栋老师与周帆老师也参与到汇报与讨论中。 这篇文章介绍了细菌逆转录酶(RT)在抗噬菌体免疫中的新机制,揭示了与传统CRISPR-Cas系统不同的防御策略。研究以Klebsiella pneumoniae的DRT2免疫系统为例,发现其通过滚环逆转录合成串联cDNA(ccDNA)。这种cDNA由非编码RNA(ncRNA)模板生成,并在噬菌体感染时加速生产。ccDNA的转录和翻译生成几乎无止境的开放阅读框(neo基因),引发细菌生长停滞,从而抑制噬菌体的复制和传播。文章不仅阐明了RNA作为遗... MORE
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首届学术论坛圆满举行

2024-10-26

2024年10月26日-27日,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以下简称为学堂班)首届学术论坛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论坛的有全部在读的学堂班学生和来自国内外的30位学堂班校友,以及学堂班指导委员会的老师们。与会的学堂班学生们围绕前沿学术科研、职业发展规划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1909年,清华大学的第一幢建筑清华学堂破土动工。100多年后的2011年,作为培养未来杰出生命科学研究人才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生命学院成立了以“清华学堂”命名的学堂班。今天,学堂班早年的毕业生中已有多位同学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担任了教职,也有的成为了杰出的青年企业家。 论坛由学堂班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栋老师主持。生命学院院长、学堂班首席教授时松海老师首先致辞,对学堂班指导委员会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向所有参会的同学们送上深切的嘱托与美好的祝愿。随后,刘栋老师和大家一起重温了学堂班建立的初衷,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学堂班一... MORE
2024年秋季学期第1次学术沙龙

2024-10-19

2024年10月19日,学堂班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在李珍老师的指导下,12位2字班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了有关“Arbovirus(虫媒病毒)——以dengue virus(登革病毒)为例”的内容。本次学术沙龙从虫媒病毒的概述出发,以Dengue Virus为例,分别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未来展望几个方面。 首先,姜智浩同学为我们概述了虫媒病毒,并重点介绍了登革热的症状和登革热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程。Dengue virus在1952年被首次分离出来,有四种亚型,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 匡正同学为我们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Life cycle。蚊子会叮咬已感染登革热病毒患者的血液,病毒会感染蚊子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最后到唾液腺,因此蚊子在叮下一个人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口器进入人类血液。 陈泰羽同学给我们介绍了Virus structure和Genome function,重点介绍了... MORE
2024年秋季学期第1次Journal Club

2024-10-12

2024年10月12日,学堂班举行了本学期第1次JC,讨论了由法国PSL University居里研究所Matthieu Piel 和 Ana-Maria Lennon-Duménil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24年6月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 “Cell shape sensing licenses dendritic cells for homeostatic migration to lymph nodes”;主讲人为李昕仪,赵靖涵,齐予炫,李岱举,徐歌远,杜昆霖,指导老师为梁鑫老师。刘栋老师和米达老师也参与到汇报与讨论中。 杜昆霖和徐歌远同学正在汇报 李岱举和齐予炫同学正在汇报 赵靖涵和李昕仪同学正在汇报 该文章主要讲了研究团队确定了一种形状感应机制,并在稳态下引导DC(树突状细胞)从外周组织迁移到淋巴结,该机制依赖于脂质代谢酶cPLA2,需要核膜张紧,并通过ARP2/3肌动蛋白成核复合物进行微调,可增加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研究者还表明,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