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秋季学期第3次Journal Club
2022-12-27
- 2022年12月10日下午13:30,学堂班举办了本学期第3次Journal Club,讨论的文献是Hong Zhang实验室于2022年9月发表于《Cell》上的文章“Calcium transients on the ER surface trigger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FIP200 to specify autophagosome initiation sites”,主讲人是九字班的詹童、孟昱、黎宇乔、闫浩源、孙千尧、王勇胜同学,指导老师是葛亮教授。由于疫情原因,六位主讲人分为三组在线上给大家进行报告。 首先由葛亮老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文章的背景知识autophagy以及autophagosome形成过程,随后由六位同学分为三组给大家介绍了文章的详细内容。 细胞自噬一直是近些年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关于细胞自噬过程中胞内autophagosome(自噬体)是如何起始产生的还知之甚少,这篇文章就针对细胞是如何起始autophagosome形成进行了探究。 作者先证明了... MORE
- 2022年秋季学期第2次学术沙龙
2022-11-20
- 2022年11月20日,由零字班同学主讲的本学期第二次学术沙龙在学堂102举行,沙龙围绕着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展开。 开场,刘迪和任若寒同学为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古生物学及其起到的作用。当今世界上的人属是否只剩下了我们智人这一个种?这需要古生物学证据证明;如果真的只剩智人,那其它种是如何被干掉的?是被我们干掉的吗?这些也是古生物学要解决的问题;再者,要是真是智人干掉了同属其它人,我们又是有什么优势才做到的?这还是要古生物学研究。那么,古生物学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答案是靠化石。化石不仅有形态上的特征,还有发掘地点、年份、物种等等,我们更可以依靠从中提取出的古DNA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帕博的贡献正是在以古DNA研究化石,即“分子考古学”上。 随之,李若蘅、李一言和姚雨杭同学简要介绍了帕博早年间的工作。 分子考古学核心要义在于从动植物遗迹中提取DNA测序,再分析序列以获得进化与系... MORE
- 2022年秋季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
2022-11-12
- 2022年11月12日下午,学堂班举办了本学期第2次Journal Club。本次讨论的文献是2021年10月,Richard A. Flavell和Zhinan Yin课题组发表于《Nature》的“IL-27 signal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主讲人是九字班的钟砺涵、刘金澔、滕佳豪、李浩成、王睿、王涛同学,指导老师为李珍教授。6名主讲人分为3组,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献的具体介绍。 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中的产热作用对于维持体温、对抗例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在对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的分化和激活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与之相关的各种免疫因子仍没能得到很好的表征。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等人阐明了IL-27 – IL-27Rα信号通路在改善产热、预防饮食诱导的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关键作用。机理研究表明,IL-27直接靶向脂肪细胞,激活p38 MAPK –... MORE
- 2022年秋季学期第1次学术沙龙
2022-10-30
- 本次学术沙龙由零字班同学负责,主题为双向情感障碍。 首先由徐菲和李可兴同学简要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历史发现与流行现状。双相情感障碍早在1854年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定义在接下来的百年间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幼儿与老人,具有严重的社会与经济影响。该疾病的主要表现为躁狂与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目前尚无高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接着,杨健藩和王昊睿同学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最为典型的表现是躁狂,具体体现为情绪波动明显,危险的想法或行为增加,睡眠需求减少,影响社交和工作能力等等。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也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症状,人们也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随后,宋子廓、张驰和杨粤轩同学为我们带来了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的介绍。通过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 MORE